Pg.lost Asian Tour 2010
從沉長的荒蕪苦寂中、緩緩地推向爆炸;即使沒有燦爛的火花、也瞬時炸亮了夜空。
Words by boyethAn─(OR)北歐音樂部落客、「破報」樂評人
Sigur Rós是2000年以來唯一能與加拿大蒙特婁Godspeed You! Black Emperor、A SilverMt. Zion等勢力相抗衡的北歐後搖滾(Post-Rock);他們的出現,讓我們理解到這個幾乎源自於芝加哥Tortoise樂隊的音樂類型,不僅僅在北美大放異采;隔海相望的歐洲大陸乃至這個世界的盡頭裡,依舊充滿著無數值得期待的可能性。
而pg.lost和許多同樣來自北歐、甚至瑞典的獨立樂隊(如EF、Jeniferever、Sickoakes、Library Tapes、Immanu El)一樣,猶如一股從地心竄出的熊熊火焰,燃燒著孤寂而沉長的冬眠;劇烈、悲壯性與冷峻的音樂個性下,pg.lost的聲音劃破了慘白的極晝、陰暗的永夜大地,慢慢推向崩裂。來自瑞典Norrköping,由Eskju Divine、Last Days Of April兩支前身隊伍成員於2004年悄然成立的pg.lost,成員分別是Gustav Almberg、Mattias Bhatt、Martin Hjertstedt以及Kristian Karlsson;此前樂隊還曾經喚作Before You Give In這個名字,後來因為陣容變化而改用現在的名稱。聲線上較為貼近Mono、Explosions In The Sky的劇烈、Sigur Rós的孤絕以及World's end Girlfriend式的悲劇性,是一支更多專注於氣氛配置、情緒演練的後搖滾樂隊;從沉長的荒蕪苦寂中,緩緩地推向爆炸,即使沒有燦爛的火花、也瞬時炸亮了夜空。
2007年從合輯《The Silent Ballet Volume IV》嶄露頭角,一曲「Yes I Am」向世人展示了北歐人豪邁粗獷、冷峻與恢宏的高貴氣質;同年發表的EP唱片《Yes I Am》讓pg.lost躋身於Mono、Explosions In The Sky、Mogwai等樂隊之林,成為北歐繼Sigur Rós之後,最備受期待的獨立音樂單位及後搖滾樂隊,該唱片更成為了TSB年度50張最佳後搖滾唱片之一。
樂隊的首張完整專輯《It’s Not Me It’s You》於隔年出版,除了延續自身跌宕起伏、波瀾壯闊的後搖滾美學之外,亦能從「Pascal's Law」等歌曲裡找到Post-Metal的蛛絲馬跡;該大碟可以形容是pg.lost最絢爛的爆發。此後樂隊不但成為Rock Herk、Pukkelpop、Kahoo Festival、Groezrock等音樂節的演出嘉賓,在亞洲日本亦累積出不小的名氣,同時他們也受到Sigur Rós,Mogwai,Explosions in the Sky以及Isis等前輩們的大力提攜,前景一遍光明。
迅速成名並沒有讓pg.lost衝昏了頭;相反的,他們變得更為謹慎。2009年的全新專輯《In Never Out》開始思考關於自身音樂由內而外衍生的變化、由外而內的自省與轉折,恢宏壯闊的氣度依舊,卻增添了幾分古典音樂的借位。不拘泥於豐厚噪音吉他音牆所堆砌而來的音頻,在「Heart Of Hearts」、「Crystalline」等歌曲中,不難聽見樂隊紮實的演奏技巧以及優異的旋律弧線;長達12多分鐘的「Gomez」則回歸樂隊初期作品裡頭那一份大器的磅礡史詩巨構。
《In Never Out》整張唱片由樂隊成員一手包辦監製、創作及錄音,並無任何奧援的情況下,更能夠清楚聽見一支是如何催生其與生俱來的音樂特質;一部又一部從寂靜輾轉崩裂、再由浩翰歸於平淡的處心積慮之作,讓人無時無刻處於悸動及震顫之間,久久不能動作,整顆心彷彿就跟著pg.lost而迷失了。
在得知Pg.Lost於10月3日應PutsSound邀請於The Wall演出的消息後,帶著滿心喜悅地不斷地聆聽著《Yes I Am》、《In Never Out》等唱片;心想,盤旋在你耳際、腦海裡那個排山倒海、波瀾壯闊的音樂景象,終於得以實現親睹其廬山真面目,身歷其境真實感受來自北歐後搖滾(Post-Rock)的魅力。相信「Yes I Am」、「Prahanien」這兩部劇力萬鈞的作品,其現場演出的殺傷力及震撼力,足以媲美Mono、Explosions In The Sky以及Mogwai,更增添了一份走過世界盡頭、不食人間煙火的強烈孤寂感;pg.lost就像是抽掉了主唱的Sigur Rós,卻仍舊細膩、絕美。
「破報」樂評 boyethAn推薦曲 :Yes I Am (外國網友自製版MV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